彩云之南,如诗如歌;云南映象,如梦如幻。杨丽萍,一位民族舞蹈的灵魂人物,一个孔雀之舞的人类化身,带着她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从杭州到上海到北京,一路以艺术的氤氲世界,激动了观众澎湃的心———从去年8月到现在,演出已突破130场,观众逾6万人次。
4月12日,央视《面对面》访谈了杨丽萍,杨丽萍说出了她内心隐藏着的灵感与神秘。《云南映象》由杨丽萍任总导演并领衔主演,剧组大部分演员来自各村寨,歌舞素材取自于田间地头,服装道具也出自民间。在杨丽萍眼中,这些“非专业”演员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因为两岁的小孩就跟在大人后面开始跳舞了,“他学跳舞的时间比哪个专业的人都长”。
原生态艺术,需要深入生活的发现的眼睛。杨丽萍从2000年至2001年,行程万里,采风云南。她被很多景象震撼,她看到舞者们用肢体语言自然地表现劳动、欢唱、爱情、图腾、宗教,而那种未经修饰的内心的喜怒哀乐,就洋溢在蓬勃的生命历程之中;而有些古老的纯朴山歌,随着老年艺人的去世就将失传;有些精彩的土风舞蹈,深藏山村不为外界所知……杨丽萍说,“这种原生态的歌舞,我有这种痴迷的情结,要把它搬到舞台上,舞蹈是艺术之母,所有艺术门类之母,而且舞蹈是一种信仰。我这个舞蹈传承者,不去把它整理出来,挖掘出来,我觉得很遗憾。”
对原生态的保护、开发和传承,是一件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之事。在《云南映象》之前,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创办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我看了央视的记录片之后,感慨良多,唏嘘不已。田丰1997年在昆明郊区一个废弃的农场创办的“云南民族传习馆”,把4年间寻访到的民间艺人和有歌舞天分的孩子集中一起,进行“原汁原味”的艺术传习,靠赞助苦苦支撑数年之后,终因难以为继而夭折,后来田丰自己也因肺癌而去世。杨丽萍同样有过波折,合作排练的云南旅游歌舞团,因为看不到商业前景而中途离开了《云南映象》剧组,以致排练经费陷入困顿,为了筹钱,杨丽萍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卖掉大理的一处房子。没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骨子底里尊重文化原生态的人,值得人类尊敬。当年,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骑着马去发现民歌的。从王洛宾到杨丽萍,他们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他们手中呈现的“原生态”,就是最本质的艺术,是真的生活和情感。他们挖掘“原生态”文化,他们保护“原生态”艺术,他们是以最好的方式在保护民间的“文化植被”。人类的工业化进程,破坏了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植被;“如果我们丧失了具有人性本真的原生态文化——根和源,犹如丧失了我们的‘精神植被’”,这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说过的话,她很担心人类的“精神植被”像水土流失一样衰亡消失。
具象一点说,“精神植被”在我看来就是“文化植被”。民间的“文化植被”,更需要悉心关爱和精心呵护,像《云南映象》,能让民间原生态艺术在市场里存活,这就是了不起的事业。我衷心冀望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会像《大河之舞》《猫》等名剧一样,能在世界各地演出,“能演一百年”。
(2004-05-27)